沿革與展望
佛光山東禪寺位於雪蘭莪州的仁嘉隆鎮(Jenjarom),2004年起首度擴大舉辦春節平安燈會,今年已邁入第四年,每年均以不同特色做為燈會主題,先後以「觀音灑淨動態花燈」、2005年的「藍毘尼園~一步一蓮花花燈」、2006年的「人間淨土西方三聖花燈」、「國際花藝展」等,融合了佛教意涵與節慶的春節燈會,歷年來深受社會大眾喜愛,首相也曾於2006年農曆初一親臨東禪寺主持開幕,這也是馬來西亞第一位首相於新春期間到佛教寺院和民共慶佳節,突顯出宗教交流、和諧共處的深層意義。
佛光山東禪寺為星雲大師於1996年創辦啟用,是一所結合傳統和現代的叢林寺院,倡導人間佛教,秉持「以教育培養人才、以文化弘揚佛法、以慈善福利社會、以共修淨化人心」的宗旨,致力提昇道德涵養,改善社會風氣,把歡喜散播在人間。 1999年獲國家文化、藝術及旅遊部宣布為宗教旅遊景點,連續多年獲得雪蘭莪州發展局旅遊部頒發「景觀優秀獎」。
2007年,東禪寺也獲選為大馬旅遊年重點推介的佛教旅遊景點之一,並將與雪蘭莪州政府在大年初三聯辦該州的新春開放門戶官方慶典。另外,在傳統過年活動,該寺也如往年般舉辦燒頭香、敲鐘祈願、禮千佛法會、上燈法會等有意義活動。
道场介绍
大雄寶殿
東禪寺大雄寶殿寬廣莊嚴,建地約1萬6000平方尺,可容納近五百人做早晚課誦或法會佛事。大雄寶殿供奉一尊18呎高銅佛,是馬來西亞現今最大的銅佛。大佛聖像背後的毫光展示佛法的光明,以智慧之燈,照破眾生的無明黑暗。
大齋堂
大齋堂齋堂是佛門用餐之處,位於修持中心低層一樓。 「齋堂」又稱「五觀堂」,是佛門落實在生活中的重要修行之一,提醒行者用齋時,應當收攝自心,不分別、不著意食物的色香味,吃飯時,必須作五種觀想,即:
流通處
佛教文物流通處,讓佛教徒及社會人士方便請購各類佛書、佛教文物,以帶動佛教文物流通,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揚。
喫茶去:一杯佛光茶,充滿禪意淨心,也充滿祝福、健康之意。來山參訪者,勿忘到客堂飲用一杯佛光茶。...
佛光緣美術館
佛光緣美術館(東禪分館)於2004年1月正式設立,內分為文物館及展覽館兩個部分。
佛光緣美術館平均每兩個月定期策辦藝文展覽,展品來源多為本地藝術家的作品,具有本地的人文特色,積極推廣文化藝術教育,借文化之美陶冶現代人的心靈視野,提升生活質量及內涵。
抄經堂
抄經堂位於佛光緣美術館的閣樓上,可容納60人同時抄經。書法可以怡情養性,抄經可以端正身心,兩者結合是中國佛教的創舉,也是中國固有的國粹。抄經不但是自我修行之道,同時具有助揚佛教之功。經云:「書寫經之一行半句,就能成就大願」,說明抄經功德之偉大。
玻璃寶塔
琉璃寶塔佔地2 5 6 方尺,高25尺,取名的構思源自於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。琉璃是一種寶物,其光呈蔚藍色,如天青之色,有晶瑩之質,表里洞徹,內外相映;其體質堅固,如金剛石,極為稀有。這是以琉璃的光輝、明淨,而比喻佛法。因此,琉璃寶塔的建立主要像徵佛法常住世間,為宇宙萬物帶來光明,驅除黑暗。...
雲水亭
雲水亭佔地約100方尺,是中國宮殿形式的建築。雲水,譬喻修行僧人為尋師求道,如行雲流水至各地行腳、參學,那種隨遇而安、隨緣度化的風釆,故以雲水喻之。又以雲水之性柔順自如、無所不克,具有解脫、自然、謙卑、韌性等性質,故用以喻指有德之行腳僧。
三十三觀音街
三十三觀音街顧名思義是由三十三尊觀音石雕像所聞名。每一尊觀音石雕各代表著《華嚴經》所記載的千手觀音所述菩薩的不同化身,其中包括觀音菩薩因讓眾生得度所化現的女兒化身,藉其身來調服不同根性的眾生。同時,顧及眾生種種的需求而化現不同法相。...
龍門石窟造型
奉先寺開鑿於龍門山腰之間,從唐高宗永徽元年(公元650年)到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,歷時25年方才建成。
奉先寺北、西、南三面高崖壁立,場地開闊,東部面臨伊水。其東西深約40米,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摩崖佛龕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石窟。